——高举立德树人之旗,奏响春风化雨之章
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关乎其职业发展的关键准线,教育部24号令(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》)明确指出:“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、实施者和指导者。”3月10日晚7:30分,我院全体辅导员共同观摩、学习了“闪亮的名字——最美高校辅导员”直播大讲堂汪雨申老师的经验分享课。汪老师从“思政工作的力量来自何处”引出话题,主要从三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的方法进行了解读与剖析。
“信任尊重、互助陪伴。”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在于将自己的“思想”装入到学生的脑袋里,因此便不能离学生太远。要俯下身子、用心倾听,在尊重的前提下,要陪伴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,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性学习,还要教给他们人生的学习,包括待人接物、人际交往、财务管理、时间管理,真真切切地将陪伴学生的成长变为一种实践。
“平易近人、亦师亦友。”要以真切的情感、重大的责任感去对待学生。“平”就是要平实、接地气;“易”指做事说话简明扼要不绕弯子;“近”即贴近学生;“人”则以人为本。辅导员应加强自身持续学习,以平和的心态做好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工作。同时,师生之间应形成“战友”关系,共同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“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。”首先要不断增强自身职业认知,学会自我成长、严于律己、志存高远,正所谓“胜人者有力,胜己者强。”汪老师积极发掘自己的兴趣领域,以“文化育人”诠释了“一部话剧,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课”。他强调,对待学生与其理性地说教,不如感性地示范。作为辅导员,逻辑起点要高、格局要大,工作中考虑更多的是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没有支撑效果,要发挥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的作用。他认为,身体力行是一种更好的教育,要避免刻板的、灌输性的思政教育。
全体辅导员认真倾听、深入反思,切身体会汪老师给予的建议和指导,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并将不断以“服务育人”、“管理育人”的理念开展工作,要将自己的价值观,通过身体力行传递给学生,实现价值观的传递,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。